后李村丝网编织合作社社长李政平介绍,早在19世纪80年代初期,村里少生快富典型户李天阳等开始从河北引进铁丝网生产技术,那时候村里剩余劳动力较多,*红火时期全村拥有拔丝机、编织机100多台,从业人员500多人,当时主要生产铁丝窗、筛子底、防护网等七八个品种几十种规格的半成品。
铁丝网作为本地特色支柱产业,经过30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全村乃至全乡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的一张名片和重要平台。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形势的变化,铁丝网需求量明显减少,灵活聪明的后李人及时捕捉商机、大胆创新,迅速转变生产方式,认真研究开发了塑料尼龙网编织,现已熟练掌握了建筑装饰、食品餐饮、渔网捕捞等多个生产生活领域的丝网编织技术,所产半成品、成品很快抢占了市场份额,加快了丝网产业转型升级,形成了“铁丝网不停产、塑编网大发展”的产业局面。
据了解,近年来,该县各级党委政府,尤其是人口计生等部门积极发挥农村剩余留守人员较多的优势,千方百计引导鼓励计生家庭留守户从事这种短平快、无风险的编织项目,从而加快了少生快富步伐、促进了农民增收、经济繁荣。一台从事丝网加工的普通织机,每年可让农民增收近万元。目前,全县像后李村这样从事各种丝网加工的农户约800余家,从业人员1.5万人,仅此一项可为农民创收2000多万元。
“你别看俺这小丝网不起眼,它可销往**各地20多个大中小城市呢!俺这一车货是发往河北石家庄的,下一个月要往新疆发货,一年至少可发10车货,毛收入也就15万元左右……”11月28日,正在组织工人装车外运丝网产品的平店乡后李村李合领十分高兴地向记者介绍。